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03-26 09:08
来源:长江日报特稿部
时针指向3月19日零时,朱万琴爬上近4米高的驾驶室,从武汉驶向杭州。17.5米长的卡车,轮胎比个头不到1.6米的朱万琴的腰线都高。
这是朱万琴开卡车的第7年。她是中国1700余万名卡车司机中普通的一位。中国人民大学去年发布的《数字货运平台司机就业与收入研究报告》显示,女性卡车司机比例为2.63%。女性卡车司机被称为“卡姐”,她们用那双紧握方向盘的手撑起一个家。
少数人喜欢驾驶
更多人是为了生活
朱万琴在驾驶座上。长江日报记者蔡欣星 摄
原定发车时间因车辆故障延后,长江日报记者才有机会在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走马岭街的中通快递物流园里,见到琴姐——朱万琴。
琴姐今年47岁,湖北襄阳人,和同为卡车司机的丈夫搭档跑武汉往返杭州的货运路线。成为“卡姐”前,琴姐在老家一边种地、打零工,一边抚养女儿和儿子。
最初跑距离超过500公里的长途货运时,琴姐还有些怵,现在她完全习惯了。发车时间通常在凌晨,夫妻两个谁精神好谁先开,困了就到服务区换另一个人接着开,歇人不歇车。
抵达杭州是第二天中午,等待卸货时,她和丈夫把带在车上的泡面和面包当午饭。琴姐说:“很多货车司机都随身带着馒头、泡面,每天买快餐很贵的。”
杭州虽远,但路况不错,难的是跑山区。2018年琴姐入行时,跑的是荆州往返恩施的线路。恩施地处山区,山路蜿蜒,上下长坡多,即便是有经验的老司机也不敢掉以轻心。
“上坡还好,下长坡最难,一直踩刹车会让刹车片发热甚至起火。”琴姐说,500公里以内的短途只配一位司机,那时她向老司机取了不少经。比如,进出恩施时,一定会在最近的服务区对车辆进行检查。
这两年,琴姐和丈夫搭档开车,路上有照应,更多的“卡姐”是自己在外打拼。
“卡姐”陈安娜和卡车的合影。陈安娜 供图
51岁的陈安娜最初跑货运的几年,不敢在“司机之家”洗澡、休息。“尤其是夏天,里面都是光着膀子的男司机,不好意思进去。”陈安娜说,大多数“司机之家”淋浴室共用,女司机多少有些不方便。
真正的煎熬是对孩子的思念和愧疚,那是一种母亲的本能。琴姐开始跑货运时,女儿读高中,儿子上小学,一谈起孩子她就忍不住落泪。
“儿子以前问过我,妈妈,是赚钱重要,还是我的童年重要,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琴姐说。
“卡姐”平均月收入在1万元左右,陈安娜说,高的时候她能拿到1.5万元。
《数字货运平台司机就业与收入研究报告》显示,货车司机收入水平在蓝领职业中相对高,平均月收入0.8万元至1.2万元。
过去3年,湖北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武汉“卡姐之家”项目执行负责人潘兰接触了很多“卡姐”。“少数人是发自内心喜欢驾驶,更多人是为了生活。”潘兰说,选择成为“卡姐”,有的是为了供孩子上大学,有的是家里太难了。
2022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了“卡姐之家”的公益项目,随后全国首个“卡姐之家”被湖北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引入武汉东西湖汇通物流港,去年拓展到了襄阳市。
时间和金钱之外
还有更重要的
发车前,“卡姐”朱万琴会检查车辆情况。长江日报记者蔡欣星 摄
成为“卡姐”前,琴姐和陈安娜或在老家种地或是料理养殖场。闯入卡车司机这个行业后,她们虽然也会被异样的目光打量,但更多的是“了不起”。
“卡姐之家”项目工作人员周燕曾跟着陈安娜体验过一次跑短途货运的经历。当货车驶入物流园区时,保安看到是女司机,连夸了几句“厉害”。“保安看到我后,以为我也是司机,也给我竖起拇指,我才体会到这个行业里的女司机确实会被称赞。”周燕说。
成为“卡姐”前,琴姐和陈安娜或在老家种地或是料理养殖场。闯入卡车司机这个行业后,她们虽然也会被异样的目光打量,但更多的是“了不起”。
“卡姐之家”项目工作人员周燕曾跟着陈安娜体验过一次跑短途货运的经历。当货车驶入物流园区时,保安看到是女司机,连夸了几句“厉害”。“保安看到我后,以为我也是司机,也给我竖起拇指,我才体会到这个行业里的女司机确实会被称赞。”周燕说。
总在路上的“卡姐”知道,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开卡车7年,琴姐保持着开车零事故。她知道,坐上驾驶座,你不仅是你自己,还是孩子的母亲、丈夫的妻子、父母的女儿。
一次,夜间在高速上行驶时,琴姐发现前方一辆货车突然不按道行驶。多年开车经验让琴姐意识到,前方的货车司机在犯困。琴姐原本打算快速超车,不过几秒钟后她放弃了这么做。她和丈夫商量后,一边按喇叭引起前车司机注意,一边降低车速跟随在这辆货车后。
“当时离服务区还挺远,我们就一直跟着,怕前车司机又犯困。”琴姐说,到服务区后,前车司机下车后对着她和丈夫连连道谢,还拿出车里的一罐红牛,硬要塞给她。琴姐没要,她让那位犯困的司机留给自己喝。
“卡姐”永远在和时间赛跑,何时出发、何时抵达、超时多久会被罚款,都不由她们自己决定。在时间和金钱之外,她们仍觉得还有更重要的。
陈安娜曾在一个冬天雨夜的高速上,发现一辆撞上护栏的小轿车没有开双闪,旁边没有放安全警示牌。直觉告诉她,这不太对劲。陈安娜随即将自己的货车停在应急车道上,拿上车里常备的手电筒,前去查看情况。
“司机受伤,副驾上的人也吓坏了,不知所措。”陈安娜目测司机是新手,于是帮他们拨打了急救电话,等待救援的间隙,陈安娜帮他们在车道上放置了安全警示牌,又从自己车里拿出两杯奶茶,用开水冲泡好,递给他们取暖,之后才离开。
活在生活里
成为有生活、爱生活的人
武汉“卡姐之家”项目位于武汉东西湖汇通物流港“司机之家”二楼,配备了洗衣机和烘干机。长江日报记者蔡欣星 摄
武汉“卡姐之家”项目落地前,项目团队曾开展过3个月的调研。尽管项目仍位于原有的“司机之家”内,但有了变化:配备女淋浴室,设置自助洗衣烘干区,在专供女司机休息的区域里放置护手霜、暖身贴。
硬件改善只是一个开始。常年奔波在外,“卡姐”与家人分离的焦虑与痛苦,让身为母亲的潘兰感同身受。
“改变可以从一通电话做起。”潘兰从事家庭教育10多年,她把其中的经验用到面向“卡姐”的心理咨询课上。“很多时候她们和孩子电话沟通的第一句话,是作业做完了吗,饭吃了吗,不妨把第一句话改成,宝贝,妈妈很想你。”
去年暑假,“卡姐之家”项目组织了一次两天一晚的亲子夏令营,让“卡姐”和孩子们团聚。“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妈妈比任何人都爱她们,妈妈的工作很伟大。”潘兰说。
陈安娜在“卡姐之家”的一次化妆课程上第一次给自己化了妆,从此每次发车前,她都要先化个妆。这些课程还包括插花、做一支唇膏。潘兰说,这些课程是希望让“卡姐”活在生活里,成为有生活、爱生活的人,这样她会更平静,更懂得爱自己、爱他人。
“别把工作当成迫于生计,学着体会乐趣。”陈安娜在做卡车司机前,在老家四川南充开了18年乡村诊所。她说,做医生的那些年,每天都守在那间几十平方米的诊所里,哪里都没去过。45岁那年,她决定关掉诊所,告诉父亲和儿子,自己要去看看这个世界。
陈安娜形容自己这些年的工作像自驾游,开车跑遍中国除新疆和港澳台以外的所有地方,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她爱吃美食,内蒙古的肚包羊肉、北京的涮牛肉、哈尔滨的铁锅炖大鹅、威海的海鲜,甚至对云南什么季节吃什么野菜,她了如指掌。
有一年跑货运遇上大雪,高速上结了冰所有车都走不了,陈安娜不得不把车停在最近的服务区,没想到一等就是两天,吃的喝的都没了,货车轮胎也被厚厚的冰冻住……
饥寒交迫中,除雪车队来了,帮她把轮胎上的冰除掉。来的还有周围的村民,他们端着自家做的热乎乎的饭菜,递给包括陈安娜在内的20多位受困司机。“有鱼、有肉、有汤,吃完了他们还给我们泡面,让我带在路上吃。”回忆起这一幕,陈安娜至今都觉得鼻子酸酸的。
琴姐的微信名叫“明天更好”,她理想中的明天是早晨睡到自然醒,晚上去跳广场舞,这是身为“卡姐”的她不敢奢望的。即将大学毕业的女儿告诉她:“妈,我努努力,你的理想很快就会实现”。
来源/长江日报特稿部
编辑/苏佳铭